肖向榮|新質生產力開啓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共創美學”

肖向榮|新質生產力開啓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共創美學”

新質生產力開啓

藝術與科技融合的“共創美學”

汪小菲举报大小S滥用药物 称同学帮送药「手上有照片」

繼2023年9月首次提出概念以來,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就“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重要論述;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成爲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關注和海內外媒體報道熱詞。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標誌着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31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高屋建瓴地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理念的提出與近年來外部環境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突飛猛進有着必然關聯,是形勢使然,更是時代必然。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作爲上層建築之一的文化藝術創作領域也面臨着包括Sora在內的人工智能生成視頻大模型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改變。文藝工作者無法迴避不斷變革的AIGC技術席捲而來。面對科技的迭代,中國的新質生產力將迎來怎樣的變化?中國的藝術創作與科技手段如何迭代升級?中國的文化創新發展如何應對新質生產力時代的諸多機遇和挑戰?如何進一步釐清文化藝術創作中的生產關係從而釋放出新質生產力,尋求一種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共創美學新路徑?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基於AIGC技術迭代根本性變革時期的緊迫性、時代性、必要性,在文化藝術創新領域要迅速回應的技術之問、文化之問、時代之問。

NGS基因資料利用惹疑慮 健保署:將採2階段同意

發展新質生產力,

以藝科相融的新動能

郑茵声脱团演舞台剧 爆「这群人」男团员从未看过

全能閒人 光暗之心

建立新的生產關係

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密不可分。自從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推出以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工業4.0”概念以來,人類進入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能化時代。2022年11月,人工智能研發公司OpenAI發佈了一個對話型大語言模型ChatGPT,採用預訓練和生成式方式構建面向對話的大語言模型(LLM),標誌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簡稱“AIGC”)時代的正式降臨。2024年2月,OpenAI又發佈了一款名爲“Sora”的人工智能生成視頻大模型,能根據用戶提供的文本提示生成最長60秒的逼真視頻,模擬真實物理世界中的物體存在方式,並能創建包含多個角色、特定運動的複雜場景,標誌着人工智能在理解真實世界場景並與之互動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其主要特徵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新質生產力的崛起與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構建了一個全新的創作與生產格局,這需要作爲上層建築的藝術與文化工作者深刻認識到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生產關係全新變革,即如何正確看待並適應新質生產力在藝術新科技、文化新形態、審美新品質等方面所發揮的新動能。

台灣燈會高鐵燈區光環境工程 奪法國設計獎金獎

1.生產力的提高與生產關係的適應性問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變革的基礎,而新質生產力的出現意味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則必然要求相應的生產關係與之相適應,否則就會出現矛盾和阻礙。新質生產力要求生產關係能夠更加靈活、包容、適應多樣化的生產方式和生產組織形式,以促進生產力的充分發揮。

所罗门群岛总理称与中国建交使所方在国际上名声大振,外交部回应

技術哲學家吉爾伯特·西蒙棟根據技術社會的特徵提出了“集合-分化-再集合”的理論,強調技術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集成、分化和再集成的過程。在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背景下,新質生產力的涌現帶來了各種技術和創新,這些技術和創新通過集合和分化的過程相互影響和衍生,最終必然形成新的藝術生產關係和生產方式。面臨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全面到來,亟須積極尋找新的技術美學形態來創造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從而建立藝術與科技的新型生產關係。

從石器的打造開始,人類的藝術和技術的產生有着緊密的關聯性。面對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到來,藝術家們需要積極尋找新的技術美學形態來應對挑戰並創造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意味着藝術家和科技工作者需要在新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和實踐,將技術元素與藝術創作有機結合,探索出符合時代潮流和審美需求的新型藝術形式,即通過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建立起新型的藝術生產關係,主動研發AIGC新技術、打造跨界合作新業態、開闢跨領域協作新賽道,從而全面促進藝術生產方式的轉型和升級,推動藝術領域朝着更加開放、創新和多元的方向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文化的進步和繁榮。

2.新質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顛覆與重構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的到來也意味着新質生產力對原有生產關係的顛覆與重構,對於藝術工作者而言,技術和藝術是一體兩面,技術的革新迭代意味着原有的創作模式被顛覆,甚至是創作工具的顛覆。

在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中,藝術家、設計師等人類主體的意識和選擇發揮着重要作用,極大地促進了人類對技術的主體化和民主化,在重構生產關係和社會結構中發揮着獨特作用。隨着新質生產力的涌現,藝術創作領域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科技的發展爲藝術家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和更豐富的表現形式。例如,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藝術家可以創作出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作品;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藝術家可以探索人機合作創作的可能性,讓藝術作品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同時也重新定義甚至創造了藝術家、技術、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新型生產關係。

因此,藝術工作者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新技術,拓展自己的創作領域,創造出更加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藝術作品。同時,社會也亟須形成新型生產關係,促進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動藝術產業的持續發展。

3.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係的動態互促作用

新質生產力的動能體現在與新型生產關係的互動作用,需要充分發揮並進一步解放新質生產力,以創新驅動生產關係的根本變革。

在人類哲學思想史上,技術作爲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重要的生產工具伴隨始終。關於技術與人的關係思考,可以追溯至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中所提出來的關於技術時代的人類歷史處境問題的探討。法國哲學家、馬克思主義者斯蒂格勒始終認爲,在漫長的人類進化長河中,人的行動即是技術、人與技術始終協同發展,而現代社會對人造成的諸多異化問題,也需要置於技術爲中心的政治經濟學框架中尋找解決之道。在他看來,藝術提供了一條迴應社會壓力的美學革命道路,應建立一種藝術與技術的共生關係,21世紀的藝術家應肩負起重大責任,需要利用各種高級技術形式的藝術引導大衆走向藝術精神高地。

AIGC技術的誕生,作爲新質生產力爲藝術創作和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這種創新驅動着生產關係的變革,即原有的生產方式和組織形式可能無法適應新技術的發展,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則使得文化藝術創作和傳播更加高效和便捷,同時也促進了生產關係的升級和優化,這需要我們以動態、辯證、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係之間的互動作用。在筆者看來,遵從“美的創造”原則的藝術創作,尤其在東方美學立場上着眼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互促互進關係,最終會建立起“技術、藝術與人”可持續發展的良性互動關係。

激活新質生產力,

上海:通过贴息贷款、专项补贴等方式持续引导在建和已建数据中心向智算中心演进

以人機協作新業態

打造藝術創作的“共創美學”

石景山这个区域启动搬迁——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今天,各種藝術門類互融互通,各種表現形式交叉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藝形式創新,拓寬了文藝空間。”新質生產力促進了文化藝術生產關係的重構,爲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動力。

面對AIGC的機遇與挑戰,我國自然科學界、社會科學界與人文學科領域,應積極通過理論與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新質生產力的最新指示和要求,根據中國科教文衛等方面的發展現狀與現實問題,利用AIGC新技術、發揮AIGC的創新優勢,主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努力開拓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饗牛幸福行銷活動 品嘗台南牛肉湯幸福滋味

新質生產力作爲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根本性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凝聚了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深邃理論洞見和豐富實踐經驗,也是人類藝術發展的必然歷史語境。從新質生產力的角度來看,人類的藝術創作及其美學特徵可以分爲以人工美學爲主要特點的藝術創作舊媒介時代、以數字美學爲主要特點的藝術創作新媒體時代,以及新質生產力所提出的“共創美學”這一藝術創作的人機協作時代。

1.人工美學:藝術創作1.0舊媒介時代

在藝術創作1.0的舊媒介時代裡,主要以人工美學爲顯著特徵,體現在以人工製作爲主、技術爲輔,重在展現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所謂舊媒介時代,指的是以人工美學爲主,自史前文明到20世紀本雅明的“靈韻消失”的印刷媒介出現之後、計算機技術帶來之前的時代。這一階段最爲漫長,例如傳統書法藝術、手工繪畫、文藝復興時期的大理石雕塑等等,藝術家往往通過自己的技藝和感悟表達對世界的認知和情感體驗,作品的價值始終與藝術家的個人能力和技巧的熟練掌握程度密切相關。

舊媒介時代的藝術創作強調了手工藝術的傳統技藝和審美追求,但也深限於傳統媒介的單一性。由於手工製作的過程受到時間、空間和技術等方面的限制,藝術作品的創作週期較長,傳播範圍和受衆羣體也相對有限,藝術家們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作品的製作上,而作品的傳播和推廣也需要依賴有限的傳統渠道,因此很難實現大規模的傳播和影響力。

2.數字美學:藝術創作2.0新媒體時代

探索机械科技 国资图与虎尾科大合办「前瞻机械主题展」

在藝術創作2.0的新媒體時代裡,主要以數字美學爲顯著特徵,這一時代以數字技術爲主導,計算機和互聯網成爲藝術創作的主要工具和媒介。

自計算機發明以來,數字時代的到來改變了藝術創作的形式,涌現出了諸如視像藝術、網絡藝術、電子遊戲藝術等新的藝術形態。在數字時代,藝術創作的主要特點是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計算機技術的輔助人工製作,藝術家們可以藉助計算機軟件和互聯網平臺,創作出更加豐富多樣、形式多變的藝術作品。通過數字化的手段,藝術家們可以更加自由地表達自己的創意和想法,打破了傳統媒介的侷限性,拓展了藝術創作的空間和可能性。

數字美學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藝術創作的形式和內容。視像藝術以視頻、影像等數字媒體爲載體,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視覺衝擊力和表現力;網絡藝術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交互和展示,打破了傳統藝術作品與觀衆之間的距離,實現了全球範圍內的交流和分享;電子遊戲藝術則將遊戲與藝術相結合,通過互動性和沉浸感帶給觀衆全新的藝術體驗。

在數字時代,計算機技術不僅僅是藝術創作的工具,更成爲了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藝術家們可以更加高效地實現創意的表達和呈現,同時也激發了其對於藝術形式和媒介的不斷探索和創新。數字美學開啓的藝術創作2.0的新媒體時代,使得藝術創作變得更加多樣化、自由化和開放化,同時也促進了藝術創作與科技、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和互動。

3.共創美學:藝術創作3.0新質生產力時代

AIGC的到來,標誌着藝術創作3.0的新質生產力時代,該時代主要以人機協作爲新模式,這一時期以“共創美學”爲主要特徵,突破了傳統藝術創作中人類獨立創作的模式,而是將人類與人工智能算法作爲平等合作者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

人機協作的共創美學時代,標誌着新質生產力重構了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新型生成關係的形成。這種人機協作的新型生產關係主要特點在於,人類不再是單獨的藝術創作者,而是與人工智能算法共同完成。在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立春》這個儀式節目上,就是通過虛擬生成影像若干方案,最終由導演和組織者確定再交給執行導演去呈現,這是一個典型的人機協作的案例。人類可以基於算法技術進行調試和指導,讓計算機自動生成藝術作品。在這種新的創作模式下,技術(人工智能)不再是簡單的工具,而是作爲一個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合作者,與人類藝術家共同創作藝術作品。

在此,共創美學的出現使得藝術創作變得更加開放和多元化,通過人機共同創作,藝術作品可以融合人類的創意和想法,以及人工智能算法的計算能力和創造性,產生出全新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人類與人工智能算法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共同探索藝術的邊界和可能性,從而產生出更加富有創意和想象力的作品,不僅促進了藝術創作的創新和發展,也爲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的合作關係提供了全新的範例和思路。

股价指数期货赢家专栏-利多发酵 航运期后市有撑

在藝術創作3.0新質生產力時代裡,人機協作的共創美學主要體現在人類如何基於已有的知識背景和觀念創造對於AI進行投喂的訓練機器、AI根據自主學習之後爲人類提供其所需要的內容生成、人類如何在優化決策的層面進行精修與進一步調試,最終和AI共同創作出藝術作品。

例如,藝術家可以使用AIGC技術生成藝術品,如生成畫作、音樂和電影,著名藝術家蔡國強用他自己的原始材料庫,培育出他的人工智能“cAItm”來拓寬藝術家想象力的邊界。2017年起,張藝謀導演的觀念演出《對話·寓言2047》完成了人與激光、人與機械臂、人與iPad的交互性嘗試,爲舞臺藝術傳統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力。在倫敦上演、獲得較高評價的音樂劇《超越藩籬》(Beyond the Fence)就是由算法創作而成;索尼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人工智能程序創作的披頭士音樂風格的歌曲《爸爸的車》(Daddy’s Car)也頗受好評,美國藝術家薩蔓莎·基利·史密斯就通過人機協作的方式與AIGC(Midjourney人工智能繪圖軟件)合作創作了一幅名爲《敬畏的邊緣》(On the Edge of Awe)的油畫作品。

隨着Sora生成視頻技術的問世,在未來,或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利用AIGC完成人機協作來生產電影短片、廣告營銷、社交媒體展示,共創美學將覆蓋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智能化教學、語音識別技術、智能化作業批改、虛擬教師、虛擬教研室等,充分發揮AIGC作爲新質生產力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與教育等各領域具有的極大發展潛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可見,AIGC作爲新質生產力的全面到來標誌着經濟發展進入全新階段,以科技創新和高效生產方式爲核心的發展理念也大力推動着新技術革命語境下藝術創作3.0時代里人機協作“共創美學”時代的全面來臨,藝術與科技相融合作爲必然趨勢,新質生產力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推動着人類文化和科技的共同進步。

解放新質生產力,

以共創美學新模式

泰國總理賽塔:台達電未來4年將投資本地160億元

探索文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路徑

日股基金 進場時機到

新時代以來,整個世界在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領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既標誌着人類社會從此步入人工智能時代的新起點,又是新時代語境下的中國開啓現代化發展新徵程的科技機遇與挑戰。這亟須社會各界不斷調整新的生產關係,圍繞創新驅動的體制與機制變革不斷打造新型生產關係,以尋求中國式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面對新質生產力的時代語境,北京師範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多年來一直探索如何發揮全藝術學科優勢,尋求藝術與科技相融合的各應用型術科專業協作發展,提出新質生產力時代的“共創美學”內涵:共生、共享、共融,旨在避免技術恐慌,提出中國應積極利用AIGC技術特點,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以共創美學新模式探索藝術創作與藝術教育領域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

1.賦權人民藝術創作,打造共生式媒介新生態

大陆挺氢能产业发展 概念股齐涨

一路官场 小说

在新質生產力的語境中,人機協作新模式下的共創美學,首要內涵要素是“共生”概念,即如何有效利用AIGC技術,將藝術創作的權力“歸還”人民、賦權大衆,普遍提升人民藝術素養,進而打造共生式媒介生態,最終實現藝術創作的人民性價值。

富邦防疫保单卖231万件 韩蔚廷:绝对不会「输不起」

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鑑賞者和評判者。隨着新技術的發展與社會普及,藝術不再是精英階層的創作與品鑑特權,而是大衆化普及教育的一種必要審美形式。在藝術創作1.0時代裡,機器、技術是相當稀缺的藝術創作媒介,並且傳統觀念認知中的作者、受衆、作品、評價者等藝術界機制也僅是高等教育背景的專業人員的專屬。例如,最早只有影視技術的專業人員才擁有拍攝、剪輯的技術,只有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的文化工作者纔有權評判文藝作品。但在藝術創作2.0時代裡,隨着便攜式DV機、智能手機等新技術和藝術創作媒介的普及,幾乎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便捷的數字軟件剪輯視頻、記錄上傳自己的生活,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發表對大衆文藝作品的看法,新技術的發明與普及使藝術創作逐漸賦權於普羅大衆。

而到了藝術創作3.0時代,即AIGC全面到來的今天,人機協作藝術的共創美學可以實現概念和行爲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所說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論斷。技術哲學家斯蒂格勒也將希望寄託於數字新技術,認爲技術的福利在普及後必然會消失,但人類應積極主動思考如何與技術共生,這需要每個人都使用技術並參與藝術創作,從而彌合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也就釋放了藝術創作的內驅力,使得任何人都有能力、有權力、有可能進行藝術創作,這是在藝術創作層面實現人民性文藝價值的重要技術基礎。

我國藝術院校不僅不能墨守成規,相反,其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應大力引進AIGC的技術應用與美學理論建構。當AI可以勝任藝術家的常規技能工作時,則意味着一大部分平庸的藝術創作有可能、有必要被機器所取代,人類對於機器訓練的主動性與自主性就變得尤爲重要。

汪小菲二度闯大S家闹!冲警局举报她滥用药物 失控画面曝

藝術創作的人民性價值,體現在恆定的藝術創造權力將從藝術家手中分權出來賦予人民,任何藝術創作將不是、也從來不是藝術家的專屬,AIGC賦權大衆突出了藝術創作3.0時代的共創美學特徵的人民屬性,並有助於大衆藝術審美素養的普遍提升,實現整體藝術創作與素養的雙向傳播,打造“藝術家=人民?藝術作品?藝術素養”的動態、良性的媒介生態,藉助AIGC實現人民性文藝的創作與審美價值。

2.賦能教育公平,打造共享式智慧教育新模式

裕民携手日本伊藤忠商社 开发及营运氨气双燃料散货船

AIGC人機協作模式下的共創美學第二個內涵,在於賦能我國教育公平的“共享”概念,通過藝術、教育、科技三者有機融合,打造共享式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積極發揮新質生產力的新優勢,以提升全民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AIGC時代的到來對於數字時代社會教育和經濟發展具有較爲可觀的正面意義,可以有效賦能教育公平和社會發展。AIGC可以通過機器訓練的方式“復活”梵高、畢加索、齊白石等中外藝術大師的作品,從而賦權人民藝術創作,同時也可以賦能出於各種客觀條件限制而未能接受教育的羣體。藝術創作3.0時代的共創美學應用,可以爲缺乏優質師資、硬件設備和教學環境的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的學齡兒童提供必要的藝術培養與訓練,通用互聯網與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再加上當地政府和教育機構自上而下的支持,從而使教育資源相對落後的地區也能夠獲得相應的教育資源。

與此同時,AIGC的技術發展與社會普及,也有助於進一步釋放數字生產力,推動數字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激發行業增長的內驅力與自主創新能力,以實現中國社會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躍遷。

AIGC對教育行業的參與和融入,有助於賦能社會教育公平,打造一個“藝術+科技+教育”的藝、科、教相融合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鏈路,建設共享式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以推動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全面發展。

3.賦源中國文化樣本,創建共融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範式

AIGC人機協作模式下共創美學的第三個內涵,在於“共融”這一終極目標,即朝向AIGC海量數據庫中大量投喂中國文化資源,以更開放、包容、自信的精神面貌回饋英語世界,從而創建共融式人類命運共同體。

由於目前AIGC資源池裡的數據和樣本大多來源於英語世界,不可避免地呈現出以西方文化爲主體的單一文化與單向度的文化價值觀念,因此亟須中國科技工作者、文化藝術與教育領域從業人員積極參與到AIGC的數據庫訓練之中,投入更多的中國文化資源,增加更多的中國不同領域的樣本和數據,融入AIGC的大模塊數據池中,體現東方文明成果的璀璨與輝煌。

在此意義上,中國應將自身定位爲訓練者、教育者、協作者,在西方國家的英語世界掀起的AIGC浪潮下,以更開放的姿態積極應對挑戰,將東方美學的中國文化樣本以更開放的心胸開源於AIGC的數據庫之中、匯入整個人類文明的大海,着眼於創建共融式人類命運共同體,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從而實現“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全球文明倡議,建立“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新範式。

4.煥發新質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放在第五部分進行統籌部署,既堅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又強調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通過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共同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代表一種生產力的躍遷,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面對AIGC的機遇與挑戰,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路徑的內在需求,我國有必要在理論與應用層面全方位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度理解新質生產力對文化藝術創新的重要指引,從而爲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強國而努力。

“共創美學”的數字生產力結構化發展模式,不僅是基於藝術與科技相融合、教育與科技相融合的21世紀人工智能時代特徵的描述,更是在AIGC來臨之際,我國相關行業和國外科技公司相比具有一定差距的技術前提下,關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未來發展的設計。人機協作模式的共創美學,旨在共生、共享、共融的三大核心概念支撐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爲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注入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藝術創造力也是新質生產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共創美學”理念的提出將助力落實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如何統籌部署教育、科技、人才,充分發揮藝術科技融合的“共創美學”新質生產力價值,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新時代文藝創作者和教育者的時代命題。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要充分發揮、激活、發展新質生產力,利用AIGC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創造發展我國文藝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形成高質量、高效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生產力格局,以推動藝術高質量發展、文化高水平創新、人類高品質生活而邁進。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中國文聯特約研究員、中國文藝評論(北京師範大學)基地主任

中國文藝網新媒體

世界首例!美国医生将基因改造猪肾移植到重病患者体内,预计很快出院

來源 | 中國藝術報微信公衆號

世界首例!美国医生将基因改造猪肾移植到重病患者体内,预计很快出院

編輯 | 於欣悅

點個“在看”,共同關注~

電價漲定了 物價騷動 楊瓊瓔:說對民眾影響不大成諷刺